铁塔资讯网 瞭望塔 蚌埠淮河瞭望塔,蚌埠望淮塔闹鬼

蚌埠淮河瞭望塔,蚌埠望淮塔闹鬼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蚌埠淮河瞭望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蚌埠淮河瞭望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的大将真的可以在两军对战时完成以一敌百吗?

以一敌百是夸大的说辞,古代善于格斗的大将还有百人敌,千人敌,万人敌的称号!但是真能实现百人斩或者万人敌,这是万万不可能的!正所谓兵过千,密如麻;兵过万,不见边。一人何能杀死上百士兵,累也累死他了,如果他拿一把冲锋枪但是可以。

蚌埠淮河瞭望塔,蚌埠望淮塔闹鬼

项羽是有史记载的百人斩猛将,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垓下突围战中,项羽一人斩杀数百名汉军骑兵,威震汉军,最后自刎而死!

项羽从小武艺高强,力能扛鼎,数百精锐秦军不能杀之。巨鹿之战中,项羽一人九进九出,斩杀大秦帝国精锐长城军团数百将士,生擒大将王离!可以说,项羽代表了冷兵器时代的武力值的巅峰!

后世的冉闵在与鲜卑燕国决战中,也是一人斩杀数百精锐鲜卑骑士。陈庆之是最后一位冷兵器巅峰的代表,他也是有史记载的一位百人斩猛将。但是猛将归猛将,当他们的士兵都战死后,他也免不了一死,至于死前斩杀数百敌军,很可能是文人的想象!关羽兵败如山倒,最后还是被东吴军士斩杀,蒙毅将军武功盖世,还是免不了被一刀两断!

以一敌百,是有可能的,但不是在两军对垒之时,是在一种极不对称的情况下。

我们在正史中经常看到以少量人马,击败大量敌军的真实战例,比如白马陈庆之,7000人击败30万人,比如几万孙刘联军,击溃曹操几十万部队,再比如金国女真人以2万人马击败70万辽军。

白马陈庆之(当然这是假的,陈庆之是文官)

这样的战例,并不鲜见,以前总是不太相信,怎么可能,就是站在那儿不动,让人少的一方砍,也要把手砍软,刀砍断,也不见得杀得完。没武器代差,不是用机枪对长矛大刀,这种仗人多的一方怎么可能输。历史书上也是在夸张吧,不总有人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吗?

后面读的历史书籍多了,知道什么是“信史”,信史是从多方文献,实物,实境,实人相互验证过的,可信的史集,古时候就有很多考古学者,会去验证前朝,前几朝的史书,去堪误。所以,中国正史的二十四史,都是可信的,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是华夏文明得以延续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历朝历代的文人、史官良心。现在随口就怀疑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是要不得的。

那这么多看着悬差巨大的战争,多方是怎么会败的呢?后来无意中看了一个网络小说,叫《赘婿》,作者说了一个原因,我认为有理。在茫茫人海军队中的每一员,都认为对手很厉害,我们打不过,并且每个人都觉得,身边的人会跑,结果只要一个人开始跑,几十万人会瞬间跟着跑,大多数人,连敌人都没看见。这就叫兵无斗志,无士气。

如果是杀这种溃兵,是可能以一敌百的,因为溃兵完全放弃了抵抗,真是任人收割的韭菜。如果兵种上是以骑兵对溃散的步兵,一骑兵杀两百人真不在话下。我们这时代是没看过骑兵对步兵的优势了,那真是天壤之别。步兵不结阵对骑兵,比羔羊都不如。这可以理解蒙古铁骑为什么能横扫欧亚大路了吧?

古代名将,也的确很少有亲自上阵提刀砍人的,杀溃兵,太掉价,会招史官耻笑的,并不光荣。只有突围或打败仗时,主将可能有机会对上敌方士兵。这时的心情和状态,没几个会贪心以一敌百,跑掉是主要目的。

张辽 张文远

史载比较明确的,也还是有极少数的将领,身先士卒的杀敌立功,比如逍遥津八百破十万的张辽,小商河抗金名将杨再兴。也没具体说到这些将领个人杀了多少敌人。

只有项羽,在《史记》中有记载,垓下之战至最后,项羽只余二十余骑被逼乌江边,无路可退,反身杀入汉军,项羽独杀百余人,还包括汉将。可见楚霸王之勇,威名之盛!

古代大将主要职责是排兵布阵、指挥战斗以及随军突击、撤退。有些朝代多用文官作为统帅,到这个层级多坐镇中军,确实不需要格斗,而作为各军主将,是需要和部队一起冲锋、厮杀的,以便及时掌握、指挥部队,但绝少发生主将单挑的情况,除非像朱棣拥有皇帝的护身符。古代一般中军为重装骑兵和步兵,左右两翼为轻骑兵和轻步兵,首先要明确的古代阵战,战场指挥绝不是靠主帅宝剑一指,喊一声开战来的,几万十几万大军的进退,即使战鼓金锣都未必能传达整个阵地。战场指挥是依靠鼓乐、各类旗帜、传令兵和约定信号(火箭、号炮、狼烟)组合进行战场指挥。 所以主将最重要的职责是掌控部队,执行主帅下达的作战指令。

古代阵战需要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进行决战,如果不想进行阵战,可以挂免战牌,不接受对方的挑战(免战不是避战)。如是遭遇战,一般是双方前锋和轻骑轻步兵,重装部队很少参与遭遇战。本文述说阵战一般布阵。 如果双方接受对阵方式的决战,会在约定时间地点进入战场。

第一步是大军集结:按照预设阵地,双方三军各自多路进入预设集结阵地,主帅(大将)携各军主将、参谋及旗牌官、传令官进入指挥位置;第二步:大将根据对方阵型、兵力配置制定总体攻防部署,向部将特别是左右两翼主将约定攻防次序和信号及总体策略,如佯攻、诈败、埋伏等等,然后各阵主将回归本部方阵准备,主帅率参谋、棋牌官退回军阵(一般主帅会在战场最高点位置指挥战斗),如山丘或事先搭建的瞭望台附近,由台上士兵报告战场事态。第三步,双方大军向预设主战场靠拢,这时候双方弓箭手靠前,向对方射箭以免敌军过于靠前,在书籍中描述为“射住阵脚”,此时双方处于一触即发状态。第四步是实战指挥,此时部队手持重型盾牌的士兵位于前几列,其后为阻断敌方骑兵的长枪兵,再后为弓箭手、弩弓手,后面才是担任厮杀任务的重装骑兵和重步兵。


此时如果主帅决定进攻,由旗牌官挥舞战旗下达命令,旗牌官会挥舞出战部队对应的军旗,而出战部队要挥舞旗帜应答,表示收到帅令,同时传令兵喊话再次传达命令。如果是军种出战,如召唤弓弩手出战,由军种旗牌官向两翼迅速奔跑,让所有弓弩手看到出战旗帜(大军作战主阵会长达几公里),弩弓手看到出战旗帜即越过盾牌兵,按号令向敌阵射击,尽量扰乱敌方阵型,然后盾牌兵和弓箭手让出进攻通道给重装骑兵与步兵,本身是不进行冲锋的;我军进攻时,中军挥舞出战旗帜,并擂击战鼓或其他军乐,收到信号的部队开始攻击。如我军防守和败退,盾牌兵重新列阵,掩护部队退入本阵,弓箭手射杀追赶的敌军,而我方防守时,弓箭手完成远距离射杀任务后,迅速后撤,把位置留给主力步兵。

古代战场通信不发达,主帅下达各军作战命令后,一旦开战很难改变和调整,只能下达前进和后退(战鼓和鸣金收兵),因此除中军主帅外,各军主将是和部队一起进退的,以便掌握部队和随机应变、调整战术和阵型。主将的安危非常重要,一旦阵亡则部队群龙无首陷入混乱,那么如何来保证大将的安全呢?那就是跟随大将的亲兵(也叫本部兵、卫士兵)的职责,亲兵唯一任务是保护大将的安危,不加入战场其他混战。古代军队在作战时,并不是如电影中所描述,漫山遍野的士兵1对1找敌人厮杀,而是结成大小阵型接战,以方便主将掌握和控制部队,如果阵型被打散,双方士兵才会寻找目标混战,不能形成合力,而跟随主将的亲兵有明确的职责,他们阵型很难被打散,会不顾一切保持突击队形合力攻击,从万军中杀开血路,杀伤力是最强的(古代军法若大将战亡,亲兵是死罪),也是敌方士兵不会轻易招惹的作战对象。此时大将才会亲自战斗,冲锋,大将多年在战场上拼杀,靠的是强大武力与亲兵队的默契配合,哪怕战败多能全身而退。大将单枪匹马突入敌阵基本只存在小说中,明末第一猛将曹文诏只身杀入李自成军中,几进几出,后被义军围困战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蚌埠淮河瞭望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蚌埠淮河瞭望塔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上一篇 土耳其瞭望塔轨道,土耳其瞭望塔轨道多高
下一篇 山海步道瞭望塔,山海步道瞭望塔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