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木头瞭望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古代木头瞭望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欧洲城堡凸出的部分是什么?
首要作用是增加防御强度,等于增加了一个“瞭望塔”+“棱堡”(约等于独立的射击工事),对远处之敌可放箭,对入城之敌可抛掷重物,对入堡之敌关上房门也可抵挡一阵等待援兵。
古代的科技条件下,对这种突出部基本无力打击。相当于步兵打直升机,看得见够不着。
中国的城墙防御也有类似的活动部件,是一台木头车,形制相当于现代的“天车”,一半在在城墙上推着走,一半悬挂于城墙外,中间有洞(有点象马桶的下水孔),士兵向爬梯的敌人射箭、浇油、掷石头,非常神奇的一种设施。
古代战争中,营寨是什么存在,怎么说闭营不出,对方就不打了,只能营外叫骂。难道就营寨攻不了吗?
我们经常看到影视剧当中这样一个情景:一方龟缩在营寨当中,另一方就在营寨外不断的叫骂,还不进攻。这倒不是因为什么遵守战场规矩,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进攻或者是不进攻!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古代军营构造情况。
- 营寨建造设计绝对不像影视剧当中插几根木棍当作围栏,里面装上帐篷就可以当做军营了。营寨建设就相当于在建造一座军用城池。一般使用木材土石打夯作墙,条件允许的话应在甚至用坚硬的石材作围。墙高3-10米,墙宽0.8-2米。
图.弩炮
2.围墙上边设置弓箭塔、弩炮塔、瞭望塔、城墙上站立弓弩手、长枪投手、檑石滚木……
3.进入营寨后用木材或者石材将营地分割成几个部分。分为士兵住宿区、马匹饲养区、生活做饭区、大帐、屯粮区、陷阱区……
4.军营的四周挖有深沟,深沟里面设置尖刀,竹签等构成一个大大的陷阱。根据周围地形不同设置1到N个出口,出口用吊桥连接。如果没有吊桥则设置高大拒马,防止敌人骑兵快速突入寨中。
拒马:《通典·兵五》引《卫公兵法·攻守战具》:“拒马枪,以木径二尺,长短随事,十字凿孔,纵横安检,长一丈,锐其端,可以塞城中门巷要路,人马不得奔驰。”
5.大寨附近建立隐蔽副寨(子寨)。用于围堵进入大寨的敌人对敌人进行包围,或者救援。
介绍完营寨我们就可以来回答为什么敌将只是叫骂不进攻的问题:
- 本身营寨有箭塔弩炮可以直接对士兵和敌将进行射杀,所以不敢靠得太近,就更不要说直接进攻。
- 就算要发起进攻还要克服高大的拒马,冲过深坑才行。
- 即使克服了前面两关,也不能直接进入敌人的营寨。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摸不清营寨当中的军队数量、火力配备、军队的驻扎情况。任何一个将军都不敢贸然进攻,因为一旦进入营寨就可能被陷入包围。
- 有时候骂阵只是一种心理战,并不是要直接攻取营寨。要么是为了骚扰对方,要么是为了“引蛇出洞”。在开阔地对敌人进行歼灭,让敌人失去在营寨里面的优势。
什么时候会进攻营寨呢?
《孙子兵法•谋攻篇》用兵之法,十则攻之,五则围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第一种情况当进攻方人马少于或者等于防守方的人数但已经摸清营寨当中的情况,知道军中大将所在的位置。可以利用大雾或者是夜色破坏掉拒马箭塔,采取突袭或者夜袭。以奇致胜。
第二种情况当进攻方是防守方人数的2-3倍则采取长期围困战术,断其粮道水源,寻找破坏周围子寨,长此以往营寨自破。
第三种情况当进攻方式防守方人数的数倍甚至十倍则可以利用人数优势技术装备优势直接攻取营寨。
- 结语
古代打仗更多的是运用谋略,审时度势,最大限度的减少伤亡保存实力。对敌方营寨的侦查成了战前的必须工作,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合理的作战部署。
打仗可不存在什么攻不了这种概念,只有想打和不想打的区别!古代战争里,攻城拔寨的故事可不要太多。
不过,在这里我们得先排除掉春秋之前的战争。那时候的“礼仪之邦”可不是白叫的,就算是打仗也一堆的规矩,还真有闭营不出就不能打一说。
在这里我们先得明确什么是营寨?
营寨类似一座移动小城池,作为古代保障行军安全的重要的防御工事,不光由拒马、壕沟、箭塔这些结构组成,通常也都是经过精心筛选建造在有利于防守的位置,给进攻者带来不小的难度。
但是,不论是闭营不出,又或是营外叫骂都是一种战术的运用。
比方说,《三国演义》第103回就有讲,诸葛亮围困司马懿,为了激怒他比他出门迎战,不光在营门外叫骂,还送了件红衣服羞辱他。
司马懿在这里吃定蜀军长途奔袭后勤跟不上无法久围,采取以逸待劳的策略闭营不出,等着蜀军自行退散。
当然,这里涉及另外两个问题:其一、防守方一般都是弱势方;其二、攻坚战伤亡大。
所以,在双方兵力悬殊不大的情况下,诸葛亮只能千方百计的用激将法引诱司马懿的军队出来决战。
攻城战难在哪里?
在古代,营寨虽然大部分都是木头搭建的,对于当时的冷兵器来说想要破除它依然很困难,这使得攻城者只能以优势兵力来进行突破。
这时就会留下一个问题:攻这座营寨,围还是不围?
如果围,兵力就会分散,原本的优势兵力有可能会变成劣势,对方可能给你来个逐个击破。
如果不围,那对方就有更多的选择。比如,从侧门分一部分兵力偷袭你的后方,又或者趁夜色留下小股防守部队遁走。
毕竟在过去还没有卫星这么高级的东西,防守方依托哨塔的视野优势,可以很轻易的掌握敌人的动向,而攻城方只有第一视角。不仅如此,攻城方的指挥系统还会受到营寨规模的影响,指令的传达效率要远比守城方低。
另外,战争可不是小孩子过家家,你来一下我来一下这种,这里就涉及多个部队的协同性。简单的讲就是,援军。
如果你无法确保能够迅速攻下一座营寨,那你就得考虑好万一攻到一半敌人的援军赶到给你来个里应外合怎么办?
营寨相当于野外的小城池,好的营寨具备侦查(瞭望楼)、陷阱(壕沟)、防御(高强、栅栏)、反攻(占据有利地形)等功能,一般偎山靠水设置,可以容纳驻军生活里面的设置、区域的划分、配备的物资也有专门的讲究,《孙子兵法》就有相关的讲述。
古代战争主要依赖人、粮、军械,当你行军途中,敌方在必经之路造了一个营寨,你攻打么面对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刺猬一样的存在肯定会损失兵力,长途行军也不可能随军带着大型工程器械,建造起来么需要时间、材料;不打的话,俗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继续干耗着么又浪费粮食、士气也会下降,绕道继续前进攻城的话,难不保会被抄了后路、前后夹击,而且粮草运输也会麻烦。所以好的将领可能会营外叫骂、引军出战或者隔绝水源、不攻自破等等用计破除歼灭,这样来减少不必要的战斗减员,达到出兵的根本目的。
典型的可以参考街亭之战,《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九载:“街泉城,在县(清秦安县)东北,汉置县,属天水郡,后汉省入略阳县。刘昭曰,略阳县有街泉亭,故县也。三国汉建兴六年(注:公元228年,汉蜀后主刘禅六年),武侯出祁山,使马谡与张郃战于街亭,败绩。杜佑曰,陇城县有街泉亭,即马谡败处。……时武候军於西县,以街亭师败,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街亭之败导致诸葛亮首次北伐也是最有利的一次北伐中途腰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木头瞭望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木头瞭望塔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