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塔资讯网 瞭望塔 潜艇航行瞭望塔,潜艇航行瞭望塔图片

潜艇航行瞭望塔,潜艇航行瞭望塔图片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潜艇航行瞭望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潜艇航行瞭望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潜艇上舰桥要报告?

潜艇属于水下兵器,潜艇的优势是隐蔽于水下潜航,利用海水掩护隐蔽自己,具有很强的突然攻击性。潜艇上有一个舰桥,也叫做围壳,潜艇围壳是凸出潜艇艇体的一个塔楼体,其作用有很多,里面可以放置通气、观通、雷达等等设备,也是潜艇水面航行时的指挥台和瞭望台。

潜艇航行瞭望塔,潜艇航行瞭望塔图片

潜艇的优势是水下,因此,潜艇出海基本都是在水下巡航,特别是核动力的潜艇,很少浮出水面。常规潜艇水下采用电力动力,潜航时间有限,需要浮出水面启动柴油机给蓄电池充电。不过,即便是这样,潜艇浮出水面也不是很随意,而是需要考虑不能暴露目标,所以,潜艇浮出水面应该是与星星相伴,它怕见光,黑夜更有利于隐蔽。

潜艇长时间潜航于水下,艇内空间狭小,空气质量差,能够到艇外透透风真算是一种难得的享受。然而,潜艇浮出水面后,并不是所有艇员都有机会登上潜艇围壳去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看看星光点点的天空,闻闻大海潮湿的味道,有机会会听到几声海鸥的叫声。不过,这对于绝大多数潜艇兵而言是一种奢望,因为,很多潜艇兵并没有机会登上潜艇的围壳。

潜艇需要浮出水面时,会选择时机,认真排查海面情况后上浮水面。这时,潜艇会启动水面航行状态,包括启动水上厕所,这个厕所在围壳里,就是一个旱坑式的,也有高级点的,排泄物就层层叠叠,潜艇下潜时海水自动冲洗。

潜艇浮出水面后,艇长会下达“全艇通风”的命令,此时艇员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潜艇柴油机动力开始启动,为潜艇充电,厨师开始轮炒勺了。

不过,能登上潜艇舰桥的也不过是寥寥数人,通常情况下是艇长、值更官,此时由艇长和值更官进入“操艇”模式。所谓操艇就是艇长动口不动手,下达口令,下面的操舵手按照艇长的口令操舵。有的潜艇上有玻璃窗,这样的潜艇基本都是两套操艇系统,里面有一个舵手在舰桥上负责操艇。

潜艇浮出水面后,艇长肯定会战位潜艇围壳上,另外还有一个瞭望员,从潜艇里爬到围壳顶部也有8米左右,要全副武装,军帽、围脖、大衣、防风镜、护腿、作战靴等等一应俱全。如果是好天气就享福了,如果是恶略天气也是一个受罪的差事,特别是寒冷季节,受罪啊。

凡是登上潜艇围壳的人首先要佩戴一个“瞭望牌”,回到潜艇里面时要上交,目的是方便清点人数。不是每次上浮都会安排多人,通常是两个人,如果要有多人出来透透气,也是一批一批的轮换,同样是佩戴“瞭望牌”。能登上潜艇围壳的都是有点级别的,政委通常也上舰桥,副政委就不好使了,他的工作是帮厨的。

如果要上舰桥,比如内急了,通常会批准,但是也要佩戴“瞭望牌”。上下舰桥都需要报告,告诉上面的人有人上舰桥了,注意腾地方,下来时也要报告,并交出“瞭望牌”。

潜艇需要浮出水面时也只艇长、值更官、瞭望/信号员、有的有舵手等几人能登上舰桥。

上下舰桥需要一个一个的爬通向舰桥的垂直的梯子,佩戴“瞭望牌”。潜艇通常是有三个出口,也就是升降口,只有潜艇进出港口时艇员有机会现在甲板上,多数时间都需要闷在潜艇里面。上下舰桥报告是为了告知上面的人,有人来了,潜艇处于茫茫大海之上,海浪摇摆不定,是需要清点人数的,防止有人落水,下到潜艇里面也需要报告,也是要清点人数的。

(以上是兔哥哨位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哨位,欢迎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

作战时,潜艇会在夜晚浮出水面进行高速航行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现代化潜艇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均不可能浮出海面。

以上是基本常识,稍微有些现代海军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

这主要是现代化反潜侦测能力强悍,方法多样,已经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区别。

不要说整个潜艇,即便小小的潜望镜也会被侦测到。

一战二战时期依靠肉眼和简易声呐观察潜艇的时代,早就过去几十年了。

现代的潜艇,核潜艇不用说,常规动力潜艇也要尽可能不要付出海面。

即便一定需要大量氧气给潜艇充电,也尽量采用通气管方式,减少暴露的可能。

在反潜技术不发达的几十年前,老旧的柴电潜艇一定要上浮充电,倒是要选择夜晚。

摘录萨沙的一段文章。

原南海舰队296号潜艇政委杨宝林,在我军033级常规动力潜艇上服役多年。

他有很多有趣的回忆,比如曾经和小鹰号航母遭遇。

杨老的回忆录这么写:一次,潜艇在越南北部湾执行巡逻任务。因测量定位设备老旧,导致潜艇偏离航线六十多海里。乘着夜色上浮充电的时候,潜艇官兵突然发现不远处有一个巨大目标,停泊着没有移动。

他们开始以为是油轮,后来竟然发现是美国小鹰号常规动力航母。潜艇立即对航母进行拍照,并将详细情况汇报基地,随后迅速下潜离开。

回港以后,有关方面取走了拍摄的所有照片。

杨老认为:没有迹象表明,小鹰号航母发现了我们这艘潜艇。由此可见,即便是过时的老旧潜艇,对于水面军舰还是很有威胁的。

这个问题需要参考不同的历史阶段。

潜艇浮出水面,高速航行,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特征。

当时的潜艇潜航时间短,潜航设备差,无法支持长时间的水下作战。

那会儿潜艇还没有对海声呐,像德国U艇,它们在1943年才开始大规模的对海声呐安装。

那会儿潜艇如何打仗呢?它们只能上浮到到浅水层,伸出潜望镜进行观察和测算,然后放出鱼雷。

因为鱼雷太太太太昂贵,准头和可靠性也太差,不少潜艇甚至会放弃鱼雷攻击,直接浮出海面用甲板炮攻击。

这种打法在一、二战比比皆是,属于潜艇的标准战法之一。

当年潜艇的主要作战对象都是些毫无抵抗能力的商船、运输船,有大炮足够了。

一战时,没有什么航空威胁,军舰的反潜能力也很一般,所以别说夜晚了,大白天潜艇都敢漂浮在水面“突突突突”的游曳。

遇到目标后,它们会像鳄鱼般迅疾潜入水下。

如果来的是军舰,他们会视情况选择攻击或撤退。

如果来的是敌国运输船,潜艇会借用潜望镜观察一会儿。

等运输船走掉以后,它们会马上上浮,开足马力绕圈子到运输船的航线上,守株待兔进行伏击。

否则,以潜艇龟爬般的水下航速无法在远距离追上航船。而上浮追逐航船,则会将自身长时间置于危险之中。

一旦伏击就位,潜艇便会通过发射鱼雷或上浮开炮干掉来船,然后迅速下潜逃跑。

这种“观测-机动-伏击”的战术让协约国运输船头痛无比,为此专门设立了大量的瞭望员,他们捏着望远镜不断观察水面,寻找可能出现的潜望镜或鱼雷航迹。

看似笨的办法实际上却相当管用,让不少船舶得以提前发现潜艇,逃过一劫。

而且人们还加强了运输船的护航,让大批护卫舰和驱逐舰携带深水炸弹四处穿梭,追杀潜艇。

这让潜艇上浮攻击失去实用性。即便在水下完成攻击,潜艇也需要考虑逃跑的问题,水下可跑不快跑不远。

于是,潜艇的活动不得不变得更隐秘,它们开始选择在晚上行动。

原因很简单,晚上看不到潜望镜,也看不到鱼雷航迹,这让潜艇的行动更安全与诡秘。

二战的德军“狼群”也是如此,开头还有U艇频频上浮用火炮袭击商船,但随着盟军强化了舰队护航和航空反潜力量后,U艇不得不用更隐蔽的做法获取战果。

它们最喜欢的袭击时间是大雨滂沱的夜晚,这样更能隐藏潜望镜和鱼雷,嘈杂的雨声和海浪对盟军的声呐也是种干扰。

胆大的,甚至敢在夜晚进行炮击,一炮一炮的将运输船打漏。

后来盟军的声呐技术发展很快,对狼群造成的影响非常大,让U艇差点无所遁形,潜艇战开始走下坡路。

邓尼茨等人在研究了声呐技术后,发现破解这玩意儿的办法很简单——潜艇别在水里潜航就行了。

这一发现暂时影响了德军的战术行为,许多U艇都会选择夜晚水面漂浮的方式接近并发动攻击。

不过好景不长,盟军也来个简单的破解方法——对海雷达和声呐全部开机,顺带照明弹也给老子使劲放!

这迫使德军停止了狼群战术,然后为潜艇升级了搜索声呐,这下连潜望镜都不用升了。

当然,上浮充电和换气是必须的,二战潜艇往往会选择安全的夜晚上浮,在黎明前完成充电再下潜。

如果所处的环境相对安全,这些潜艇也会在白天上浮。它们就像鳄鱼一样,必要的时候才下潜,不会老待在水下。

这种做法在当代依然存在,柴电潜艇无法像核潜艇那样拥有近乎无限的能源,它们必须定时上浮。

但现代潜艇面临的生存压力更大,它们一般尽量选择待在水下,即便上浮也会隐秘无比。

总之,“夜晚上浮高速航行”这种事在一战、二战时期都存在,或为了逮住猎物,或为了快速集结,并不稀奇。

但二战结束以后,再这么闹可就实在太危险了,最先进的声呐系统能从无数的海洋噪音中把潜艇连它的名字一起识别出来,柴电潜艇在水面开动的声音就像半夜操场上的拖拉机,再不躲好点还能打仗吗?

核潜艇比柴电潜艇更安静,也更加小心,它们绝不会做什么“夜间上浮并高速航行”的事儿。

核潜艇往往执行的是远洋任务,它们在整个任务期间都不会上浮,悄悄的来,悄悄的走,坚决不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大黑鱼们甚至会隐匿掉自己所有的存在信息,连指挥联络都以约定时间的短促暗语完成。

为了在某些敏感水道最大限度的隐身,它们还会关闭全部推力,仅靠洋流推着前进。

就连发射弹道导弹,它们都不会浮出水面。

不然为什么在当代的海军摩擦中,核潜艇一旦被逼出水面,就会被视为认怂认输呢?

你都藏不住了,在现代战争中与死无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潜艇航行瞭望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潜艇航行瞭望塔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上一篇 成都最新瞭望塔,成都最新瞭望塔在哪里
下一篇 景区简单瞭望塔,景区简单瞭望塔设计图
返回顶部